企业管理的境界
什么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在管理界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先是有没有最高境界之争,再者是什么才是管理最高境界之争。
有人觉得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取得好的绩效能赚钱、或扩大了企业规模,或企业取得在行业里的龙头霸主地位,或者企业的股票升值,或者企业长盛不衰,或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等等。还有人用具体的管理方法或模式来衡量:有人说是目标管理,有人说是制度管理,有人说是文化管理,有人说是“信任管理”,有人说是高效管理。甚至还有人说“不完美的管理、残缺中的和谐”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由此用古代的“无为而治”作依据,得出不用管理的管理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应该说,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衡量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要素之一,但是都不能成为唯一的、甚至不能成为关键的要素之一。他们都有对的一面,又不完全对,因此,管理的最高境界很难有统一答案,也很难用统一标准来衡量。管理是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旦一种管理模式成为经验的时候,说明它已经过时了,需要不断的创新,大胆的尝试和变革,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管理本身也无所谓优劣,适用的就是最好的。所谓“管理的最高境界”主要是从群体的角度分析,而非针对个体个别事件而言。或者说管理的最高境界因人因事因时是可以演变、转换的。此一时,彼一时,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标准。在杰克。韦尔奇执掌通用电气之时,该公司采取了人们普遍认可的扁平化管理措施,取得一定效果。他打破了整个公司全部管理层次,将GE改造成一个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不仅保持公司的竞争能力,各项工作都是事半功倍。
管理的“最高境界”虽然难以追寻,但就结果而论,大致可为:一是防患于未然,把企业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二是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的目标,创造出高效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使产出最大化;三是有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各项工作流程,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科学的组织结构运行下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创造出好的业绩,为企业、为社会、为员工个人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同样,在思想本质上,管理的境界先人在2000多年前概括为“恨之、誉之、敬而远之、不知有之”四个境界。大致意思是:“恨之”即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是我管你服从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命令、惩罚等强制手段进行,存有怨恨的心态。“誉之”即员工愿意接受管理者的管理,管理者主要通过指导、表扬、肯定等方式开展,以正面激励为主,以负面惩罚为辅,员工关系较和谐。“敬而远之”即员工对管理者的工作能力、人格魅力、领导力崇拜而敬佩,作中不需要做太多的指导和引导,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团队凝聚力强,执行力强,员工关系和谐互补。“不知有之”即管理者完全隐存于“无形”之中,不需要有任何行政权力及特殊标识,员工即是领导,领导即是员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员工完全没有被管理、被约束的感觉,员工能积极、自由、民主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潜能。
古人总结的管理境界,虽因企业、因人、因事而异,也无高低之分,但其体现的思想和内在的本质给我们以启示,就是,管理人员最终本质必须是“以德服人”、以能服人。否则管理就犹如沙漠当中的灌木是不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