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标准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201110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更好地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们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一书的若干内容进行摘编,使大家对党的政策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以便更好地抓住机遇,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一、为什么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是构建社会道德体系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是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第一,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准则,是对每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第二,诚信是市场秩序的保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诚信经营、遵守契约、重信承诺、真实无欺,是市场机制得以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越发展,对诚信经营的道德要求就越高。第三,诚信是社会和谐的纽带。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品格,不仅渗透在每个公民的社会交往当中,而且渗透在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四,诚信缺失已成为我国社会道德领域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人见利忘义、道德沦丧,不讲诚信、制假售假、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事件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造假案件,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诚信缺失问题如果不抓紧解决,就会造成社会信任感普遍缺乏,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为加强诚信社会体系建设,一要强化教育引导。利用各种渠道向全体社会成员深入进行诚信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全民诚信意识。二要加强诚信制度建设。要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集、评价和共享系统,尽快解决信用记录缺失等基础性问题,打造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理顺社会信用管理体制,形成社会信用联防机制,为诚信建设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三要加大对失信行为约束和惩戒力度。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诚实守信真正成为人们的内心坚守。四要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实际情况,确定诚信建设的具体要求,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增强实效。

二、为什么要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

《决定》提出,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这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发展活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第一,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有利于做大做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企业,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使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得到更好弘扬。第二,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鲜明的政策导向,引导更多的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自觉担负起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职责。第三,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赢得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主动,必须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着力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知名民族文化品牌,切实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更多体现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化产品走出去。

三、为什么要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的内涵是文化,外在形态是产业,产业融合是其基本特征之一。不仅文化产业内部存在融合发展的趋势,而且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第一,从技术角度看,科技进步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强大动力。数字化、网络技术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途径空前丰富,文化产业内部各个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壁垒也被打破。第二,从文化产业生产和再生产角度看,文化产业既要讲社会效益,也要讲经济效益。只有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储存、传播和消费形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开发衍生文化产品和服务,延伸文化生产链,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效益,实现文化产业的生产和再生产,更好地实现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第三,从消费角度看,文化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内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第四,从文化传播角度看,文化生存在于传播。只有加快创新文化传播载体,把文化融入到各行各业中,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广泛社会传播,才能更好地确保文化生存和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产业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迫切要求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间竞争越来越变成品牌、创意之争。在产品构成中,原材料和劳动成本的分量越来越小,而产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如创意、设计、品牌、服务和管理创新等要素分量越来越重。一个企业的品牌,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包含着企业的产品质量、制造标准、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等诸多要素,是企业更为宝贵的无形资产。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引领作用,有利于提升其他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提高创新创意能力,增强品牌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为什么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决定》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第一,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的需要。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第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立足时代实践、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的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我们要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廓清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认真挖掘提炼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阐发,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扬光大。第三,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吸纳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在与世界文化对话交流中丰富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一个民族要跟上时代,就必须善于同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广泛交流合作,学习和借鉴外来文明成果,取诸家之长,走自己的路。

五、为什么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

《决定》指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全面推动生态旅游,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第一,充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以旅游为载体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可以催生丰富多彩的文化业态,如饮食文化、手工艺品制作、养生休闲、演出娱乐等,进一步拉长文化产业链,广泛吸引群众进行文化消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扩大内需做出贡献。第二,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种历史文化资源的教育意义,扩大社会效益。旅游的过程,本质上是人们感知文化、鉴赏文化、体验文化、享受文化的过程。旅游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愉悦身心的享受,更多的是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提升境界、净化心灵的体验。第三,可以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各种文化遗产特别是有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开发相关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方式方法,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社会基础,使之在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第四,可以进一步提升旅游品位,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文化旅游,可以推动旅游景点挖掘文化资源,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大大丰富旅游产品,增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加旅游的附加值,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为什么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决定》指出,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这是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履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职责。政府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标准制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等方面。第二,有利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放宽准入门槛、引入竞争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推动各类具备资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公平竞争,通过竞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第三,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更好地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如何更好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巨大热情,让更多的人关心、参与文化建设;如何加快形成有利于文化创新创造的社会环境,引导更多的资源资金投向文化、兴办文化;如何更好地挖掘释放蕴藏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立健全全民共建共享的文化发展格局,直接关系文化的繁荣发展,直接关系保障和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七、为什么要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

《决定》指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产业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为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平等机会,确保各种文化创新发展成果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第二,有利于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许多民营企业、社会资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投资领域,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在推动文化改革发展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为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提供了广阔空间。第三,有利于充分调动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在投资、管理、吸引人才等方面灵活性强,社会各方面人才文化创造力潜力无限。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人们以多种方式投资设立文化企业,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人才包括海外优秀文化人才到文化产业领域干事创业、展示才华。

八、怎样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经济政策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是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调控文化市场和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向的重要杠杆。

第一,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第二,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通过国家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或国家机关对宣传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纳税人缴纳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时,在一定比例以内的部分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第三,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和上市融资。第四,用好和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借鉴成熟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发起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多渠道的社会投入机制,更好地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九、为什么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文化产业具有优化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

第一,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文化产业既为生活服务,又为生产服务。抓住了文化产业,就抓住了调整供给结构的突破口,从总供给方面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第二,有利于扩大内需。目前我国文化消费规模只有1万亿元左右,而文化消费潜力在4万亿以上。因此,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都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增加消费的重要途径。第三,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文化产业投入的是智力资源,产出的是知识产权,不需要更多厂房和土地就能够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而且文化创意是推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第四,有利于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五,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当前,经济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越来越突出,而文化产业的一大特点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是受资源、能源、环境瓶颈因素制约不大的新兴产业之一,最能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抓住了文化产业,就抓住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十、为什么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

现代流通业是运用现代先进流通技术设施、手段和现代流通组织、流通形式发展起来的产业。《决定》指出,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促进全国流通网络的构建。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第一,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是适合文化产品和要素的组织形式。这种新型商业形式从商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优化流通组织,提升流通效益,不仅有利于扩大一般商品和要素流通,而且有利于扩大文化产品和要素流通。第二,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是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形式,采取低成本、高效益、体现现代科技和管理水平的经营模式,促进文化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支撑。第三、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构建文化流通网络。以规范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核心,提高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行新型代理配送制度,加快文化产业物流基地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领域电子商务发展,鼓励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文化产品市场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文化企业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现代文化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

(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整理)

 

来源:      时间:2015/06/10